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大区,习惯称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任期1年。”其中“刺史”的职权是
A.管理行政
B.统领军队
C.征收赋税
D.监察官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唐朝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类似王、谢这些世家大族的没落,与下列制度的实行有直接关系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题意,实际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和掌握,A项是行政制度,排除。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高低划分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一种制度,是世家大族掌握选官权。而察举制是西汉开始实行的一种选官制,根据品行等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寻常百姓可以通过参加考试入仕,这对以往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把握选官权无疑是一种重大打击,所以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科举制实行后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7世纪西方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时间17世纪,二要注意材料的含义材料说明中国有一种制度废除了世袭权力,注重个人才能,这是一种民主和平等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不属于录用人才的制度,察举制是汉代一种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人才向上级或中央上报的人才录用制度,不带有民主性,科举制是政府通过科举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体现了公平原则。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对秦、汉时匈奴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
B.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C.对秦汉北部郡县的进扰,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匈奴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明确“华夏族”和“中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匈奴族是我国境内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北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A项的表达是不正确的。秦汉时期,匈奴族经常带兵南下进扰北部边郡,破坏了当地经济,因此,秦汉中央政权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击,具有正义性,因此B、C、D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的要求,故A项是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期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上述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宋代废除三省制,高度强化君权
B.明代地方设三司 ,高度集权于中央
C.明代设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明代裁撤丞相,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信息:洪武十七年,可知当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再根据“...平均算来,皇帝每天审批的公文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说明了皇帝事无巨细的弊端,结合明朝的史实,主要是由于废除了宰相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