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元史 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大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征收赋税
B.监察官吏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可以说明,御史台职责是监察官吏。因此选B。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宣慰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中“行省”可以看出应是指元朝时期,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度,A位于元朝首都大都一带,属于京畿地区,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京畿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因此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 中国
| 英国
|
政治制度
| 封建君主专制
| 资产阶级代议制
|
经济基础
| 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
军事力量
|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 船坚炮利
|
对外政策
| 闭关锁国
| 殖民扩张
|
材料二 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
| 中英鸦片战争
| 甲午中日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签订条约
|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
内 容
| 割地
| 香港岛
|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 -------
|
赔款
| 2100万银元
| 白银2亿两
| 白银4.5亿两
|
开埠
|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 苏州、杭州、沙市、 重庆
| --------
|
其他 条款
| 协定关税
| 开设工厂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4分)
(2)依据材料二,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指出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是什么关系?(3分)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2分)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军民抗争起到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1)制度: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2分)根本目的:为了从中国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2)趋势:经济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或从长江下游向中上游发展)(2分)关系: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分)
(3)影响: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分)
(4)作用: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2分,言之有理即可 )
本题解析:(1)由材料一“中国政治制度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可知,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中国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由材料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可知,《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是经济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或从长江下游向中上游发展)。由材料“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可知,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是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掀起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富强而奋斗。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而中国军民的抵抗坚决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使列强妄图瓜分中国,将中国变为列强的殖民地阴谋破产,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与英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军民的抗战和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一现象出现在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中央,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制,元代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在地方设立十个左右的行中书省,职官设置同中央,以总揽地方庶政。元代的行省制很好地解决了古代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庞大帝国内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内是指大都(元朝首都,今天的北京)及其周围的地区,称为“腹里“,由中书省之间管辖;外是指除了“腹里“外的其它地区,设置行中书省管辖。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纵观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协调、对政府的权力是放纵还是制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体现了周朝分封制的瓦解,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所封子弟纷争局面。(2分)
材料二、宋朝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有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置转运使将大部分赋税转运中央,这些措施确实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是却也埋下了地方积贫积弱的隐患。
材料三、美国独立之初,只是一个13个州的松散联盟,为邦联制。由于各州各自为政,比如:南北方各州可以制定不同的关税政策,这成为英国攻击美国的软肋;而各州发行货币等政策也造成了国家经济秩序的动荡,最终引发了谢司起义。
(2)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分封制和邦联制,宋朝地方制度各有什么不足之处(2分)。
材料四、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军事、外交专有权,而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另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
(3)根据材料四,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宪法中处处都有多方妥协的痕迹,请从材料中加以概括。(2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四,应如何认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1)因为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1分),比如:可以任命官员,即人事任免权在诸侯手中,与周天子没有关系;经济上可以征派赋役、铸造货币,掌握经济大权;军事上有自己的军队。这很容易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甚至周天子,而各诸侯为了争霸就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学生需要答出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给1分;其他经济政治军事大权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1分)(2分)
(2)中国周朝的分封制和美国独立之初的邦联体制都是因为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需要加强中央集权(1分);
材料二中宋朝的政策埋下积贫积弱的隐患。(1分)
(3)(2分。)
从材料中我们看到联邦政府拥有军事外交专享权,而州也有教育、治安的专有权,征税则属于联邦与州共享,这说明了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的妥协;
众议员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考虑到大州的利益,而参议员由每州州议会选举两名代表,这考虑到小州的利益,这说明了大小州的妥协;
另外还有五分之三的条款,这是考虑到南方蓄奴州的利益,是南北方的妥协。(写出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4)地方权力过大社会动荡,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1分)
中央过度集权不利于地方自主发展。(1分)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保证国家的统一、稳定,又可以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