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经济形式,读图获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惟一模式
②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
③是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要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展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显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4) 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4)重要举措: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机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关于下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推广;而曲辕犁是唐代出现的,故B项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说法错误,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种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小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经济成分?据材料分析其主要的特征。(6分)
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小农经济。主要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6分)
(2)人民公社。出现的原因: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6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影响: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叙述的是小农经济,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2)材料中的时间是1958年,当时在农业上推行的是人民公社,原因主要是左倾错误的指引(3)材料三涉及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意义是推进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题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
材料一:鉴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建成于东汉永和五年(140)。当年人们在近山低地周围兴建堤防,积蓄若耶溪来水,形成水库。水库北面是地形较低的农田,可以引水灌田,再北则是大海,有利于农田排水。丰富的水源和适宜的地形,使鉴湖成为一座“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余顷”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并兼有防洪和向绍兴城及运河供水的综合水利工程。一直到北宋年间,鉴湖都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繇此也”
材料三:……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在江南一带,为增加土地资源,出现了普遍的围垦水面的做法。太湖下游塘浦河道被蚕食围垦,破坏了原有的排水通道,水旱灾害急剧增加。也有地方官为表现自己的政绩,废湖为田的情况。由于鉴湖水浅,也被地方官陆续围垦,以至到南宋初年,鉴湖的水利功用已丧失殆尽。鉴湖废毁后,失去了对水资源的调蓄,被围垦成田后的100年比前100年,本区水灾和旱灾分别增加4倍和11倍,围垦所失明显大于所得。……近代以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在人口加速增长的重压下,围垦湖泊变本加厉地进行。近40年里,全国总计围垦湖泊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尤其东部平原与江河关系密切的湖泊围垦更加严重。江汉平原通江湖泊水面缩小了6000平方公里,不足40年前的1/3.太湖水系湖泊面积在近30年里,水面减少650平方公里,相当于l/4个太湖。围垦的结果是得到了土地,却失去了调蓄洪水的库容。在1991年江淮大洪水的受灾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围垦的湖泊面积。
材料四:“不知堤内之地,非堤外之田可比,原应让之与水者。地方官因循积习,不加查禁,名曰爱民,所谓因噎废食者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材料五:水利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也是直观的和迅速显现出来的。但水利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所引起的自然的反作用,长期以来却不为人们所重视。人们总是把自然环境作为外在的消极的和基本稳定的客体,它只会平静地承受着人们任意的塑造和装扮,而不必担心它是否接受,是否会说“不”,是否会对人们的改造以自己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社会。这种反作用会不会违背人们兴水利的初衷,而变作新的灾害或加剧灾害强度呢?历史事实说明,自然界的这种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或许并不立即显现,而在几十年或上百年之后才逐渐变得明显。古人对此已有所察觉。时至现代,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这种反作用也变得日益强烈,并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后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鉴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试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各举一例说明水利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12分)
(2)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概括指出造成水、旱灾害增多的人为主要表现。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3)有关水利和水害的哲学思考,材料四和材料五有何相同之处?(4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发展水利事业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蓄水灌溉、防洪、生活供水、保障江河补给。(4分)都江堰及其作用。三峡工程及作用。(8分)(举其它事例可行,但须指出其作用。)
主要表现:过渡围垦湖泊使洪水灾害增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河流防洪能力衰退。(4分)
原因: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过渡开发土地资源。社会生产力水平日渐提高。政绩观的缺失,政府乱作为。战争等社会斗争。(若从环境意识方面作答亦可。)(8分)
兴水利要注意社会和自然的和谐。(4分)
重视水利事业,水利建设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政府主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社会和自然和谐。(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