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
2、判断题 阅读下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时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省份 时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湖北
| 湖南
| 云南
|
汉(公元前206~公元221年)
| 18
| 19
| 4
| 5
| 1
| ?
| 1
| 1
| 4
| 1
| ?
| ?
| ?
| 1
| 1
|
隋(598~618年)
| 9
| 4
| 3
| 1
| ?
| ?
| 1
| 1
| 2
| ?
| 4
| ?
| ?
| 2
| ?
|
唐(618~907年)
| 32
| 11
| 32
| 24
| 4
| 15
| 18
| 12
| 44
| 20
| 29
| ?
| 4
| 7
| 1
|
A.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 B.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3、判断题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业。”?
——清 雍正帝
材料二:“(老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
材料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 《悯农二首》
材料四:“……(农民)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渐步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请回答:
(1)依据一、二、三、四材料分析概括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依据材料五说说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5、判断题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