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选D。ABC项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都不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这一根本性的原因处进行分析的,因而是错误的。
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材料和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然而,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概述其特点。(3分)
(2)唐朝后期起,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2分)
(3)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当时清政府是怎样从经济方面“不顾时势”的?试由此分析中国“被打垮”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1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2分)
(2)变化:唐朝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以随处开设。买卖的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2分)
(3)经济方面:“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2分)原因:上述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分)
本题解析:第(1)问,该问为问答题,结合课本所学作答即可;第(2)问,主要从空间、时间、管理三个角度对比;第(3)问,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后半问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
点评: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结构。学习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注意分析宋元和明清商业发展的原因,注意与自然经济的特点相联系,突出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正确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未能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原因;注意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探究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变化与小农经济形成的内在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西汉桑弘羊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
A.当时农民必须用铁器
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
C.当时冶铁业技术提高
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C. 商品经济的发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从题干中的“耕”与“织”来看,这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不久后他获得了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他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十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树大召风……他隐隐地意识到,可能苏联要发生变化,自己要赶快离开。l931年,他返回美国。
材料四: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医疗保险范围,……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
(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1分)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农业的举措?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材料中为什么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6分)
(3) 材料三中的美国青年在苏联的将近十年间,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2分)他回到美国的这一年,美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2分)当时美国政府的对策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美国罗斯福、奥巴马总统以及当前中国政府在应付严峻经济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经济状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措施:重农抑商,兴修水利工程,祭祀农神,祈祷丰收等。(3分)
(2)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分)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0世纪的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如1988年的通货膨胀、1989年政治风波);“市场政革取向”遭到激烈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回答两点即可得4分)
(3)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礼会主义工止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开始实施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被废止。(2分)形势: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2分)政策:胡佛政府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2分)
(4)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增加就业机会);重视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宏观调控);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图片内容中能够看出中国古代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作为主体;历代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农业的举措主要包含:重农抑商,兴修水利工程,祭祀农神,祈祷丰收等。(2)结合所学史实可知邓小平“南巡”谈话的主要内容是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其出现的历史根源在于:图片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的消极影响);促使邓小平“南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0世纪的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如1988年的通货膨胀、1989年政治风波);“市场政革取向”遭到激烈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3)根据材料三中的时间特征,结合所学史实可直接回答相关问题。(4)结合所学内容可以总结出罗斯福新政与当前中国政府在应付严峻经济局势时采取的措施有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强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具体举措表现在增加政府开支,扩大内需;关注民生(增加就业机会);重视社会保障;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宏观调控);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