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对这种说法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路德否定了赎罪券的功效 ?
B.路德试图消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C.路德认为个人可直接与上帝对话? ?
D.路德主张因信称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4分)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8分)
参考答案:(1)条件: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4分)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2分)?
积极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6分。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材料一“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材料二“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
(2)注意两则材料前后的对比:材料一“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材料二“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再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影响。
点评:宗教改革运动与14~16世纪西欧社会的重大转折密切相连。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影响、成果等也会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向。复习时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内容理解其重要的影响,不要孤立、机械地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请认真研读所提供的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9分)
材料一:在12-13世纪,法国南部有阿尔比派;14世纪,英国有威克里夫派和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15世纪前半叶,捷克有胡司派,以及又衍生出市民圣怀派、农民的塔波尔派等,都是反抗正统教会的产物。恩格斯曾说过,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 3世纪起到1 7世纪,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材料二:教皇的特使在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材料三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四: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材料五:“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资产阶级在“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 为什么? (5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与马丁路德改革主张的异同?(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并综合以上五则材料,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