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
B.能够迅速振兴太平天国
C.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D.说明中国已卷入世界市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提出于 1859年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而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所以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康熙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康熙一生主要功绩有?(?)
①削平三藩,巩固统一?②统一台湾,开府设县?③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6.?本题考查康熙的事迹,①②③④都是他的事迹。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上海的奇与妙的:“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材料中的“奇”与“妙”所指的事物反映了
A.高架铁路的建立
B.水运事业的发展
C.电力与通讯事业的发展
D.化学工业的进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和选项,实际是考查近代上海的巨大发展和变化,联系选项,“自来火较月光明”中的“火”应该指的是电力的发展,只有电灯等才会非常明亮。“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中的“德律风”指的是电话,即通讯事业,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重大变化的掌握和理解,这里以上海为例出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反映了1948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成员国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数量越来越多
B.发展中国家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主导权
C.这与60年代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有关
D.这种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从图表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观察图表可以发现:6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中数量越来越多,这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有关,A、C正确;世贸组织成员国数量增多,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且图表没有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程颢、程颐的主要思想包括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②“人伦者,天理也”?③“知行合一”?④“格物致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程颢、程颐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把天理何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而“知行合一”的思想是王阳明在认识论上学说,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