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
A.县长
B.邻长
C.里长
D.党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邻长,再次是里长、党长,所以选B。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15分)
材料一? “……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由是文治兴焉。”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摘编自《元史》
材料二? “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说明“汉法”的含义,并分析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6分)
参考答案:(15分)
(1)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任用汉人做官;
重视农业生产,采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学习接受儒家思想理论。(共3点,9分)
(2)汉法是指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分)
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不同发展水平的文明之争(即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之争或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并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由材料中的“选儒臣用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遵用汉法”,可知元朝的“遵用汉法”的措施有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任用汉人做官; 重视农业生产,采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学习接受儒家思想理论。(2)依据材料提取的信息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可知其含义为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加之材料“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可知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不同发展水平的文明之争。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1840年埃及与奥斯曼帝国战争中阿里战败的原因有
①英国的武装干涉?②奥斯曼帝国的强大?③叙利亚人民发动反对阿里统治的起义?④支持埃及的法国临阵退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奥斯曼帝国当时已经统治腐朽。①③④都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观察右图,图②与图①所示服饰的不同主要是(? )

A.经济发展的结果
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孝文帝迁都的结果
D.实施官吏俸禄制的结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北魏孝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鲜卑族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民族融合,其中包括了改穿汉服。故选B 项。审题时注意题干要求的“主要”这个限定语,根据分析ACD均错误。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因此ABC都是社会矛盾的内容,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一个是阶级矛盾尖 锐,表现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另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此外,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北魏鲜卑族往往利用一个民族去攻打另一个民族,危机重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