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主张兴办民用企业的最主要意图是
A.限制民族资本
B.追随外国资本主义
C.保护民族资本
D.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
2、判断题 对洋务运动不正确的认识是
A.兼有“制内”和“御外”双重意图
B.维护清朝统治是其根本目的
C.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
D.奠定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基础
3、判断题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引进机器创办近代工业
③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④签订了《马关条约》
[? ]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2分)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8分)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6分)
材料三?“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4分)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902和1914年各国在华投资简表(单位:百万美元)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 材料三 欧战期间,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增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有。但就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家,资本皆极为雄厚。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 材料四 一战结束不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后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提供的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成材料四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