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46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台江吉祥山创办福音精舍,以学习《圣经》为主,兼修国文和自然科学(“格致”课)。这是福建开办最早的新式普通中学教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洋务运动推动了福建教育近代化?
B.我国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航程已萌发
C.近代教育是西方文明传播的产物?
D.新式学校教育与传统国学教育并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导致新文化运动中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四运动
D.“问题”和“主义”之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中国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较快传播,更多的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使新文化运动中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答案选A,B C D三项均发生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较快传播之后。
点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牢固掌握,同时还应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所处的地位有准确的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当代旅澳中国著名油画艺术家沈嘉蔚先生著名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上共16人,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从图片中,能够获取的主要信息有:

①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产物?
②主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新思想在北大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④体现了新旧并存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首打油诗你估计出自下列哪位名人之手?
A.胡适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李大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胡适最早在中国提倡白话文。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建国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其中: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已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材料四?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考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否认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文化现象: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2)相同点: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3)甲:反对学习西学。?乙: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丙:主张不仅学西学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
(4)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极力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理念,但因历次资产阶级运动脱离群众,尤其是农村的广大农民,所以先进的思想对广大农村影响很小。不认同:近代中国带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宣传活动持久、深入,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先进思想观念已经传播到农村并逐渐深入人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