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
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
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
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胡适的意思是我以为诸子百家,特别是老子,孔子以及韩非子(他们的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并提出挽救社会的设想,所以真理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体现了政治、经济决定思想的理论,C符合题意。社会的大背景决定了思想的发展。战国百家思想都是因为战国时期大动荡,各家都提出了拯救社会的主张。其他各项均错误。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所反映的苏联这一历史现象与新中国成立后哪一历史事实最为相似

A.土地改革运动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内容,与之相似的是B和C。再进一步探究,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现了由小农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过渡,因此B最相似。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
材料一: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材料二: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子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
——《新闻报·自存篇》
材料三: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类学堂
| 培养目标
|
初等小学堂
|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
高等小学堂
| 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
|
普通中学堂
|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
材料四: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
——《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2分)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民对社会要尽义务
(2)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不断寻求救国救民道路。
(3)教育。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4)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近代化。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1)从信息“人民公产之称”强调其是权力主体“ 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强调其义务。(2)抓住关键词“十年之中”“ 甲午之后”“ 国患方迫”“ 人人则言自存”的信息并结合甲午战争后的时代背景知识作答。(3)从“学堂”“学制”可知其途径。材料四的人格因素结合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相关知识不难作答。(4)注意答题的角度“近代”从政治和思想近代化的角度可作答。
点评:本题围绕着国民意识进行出题,相当的新颖,而且国民意识是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反映,并不偏离教材。在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的不断加深和西方思想的传播,国民意识开始觉醒。在维新变法中倡导民权,国民意识出现。 在辛亥革命后,创立了民国,确立了人民主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了国民意识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53年5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办重点中学”,全国共确定重点中学194所。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二届人大会议上所说:“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A.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
B.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C.教育政治化倾向明显
D.忽视义务教育的普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才是本题的题眼,“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英教育”,所以本题答案是A.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人说,秦始皇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康熙帝则是中国版图的初步奠基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史实分析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2)有历史学家说:“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你认为这套“制度”包括那些内容?
参考答案:(1)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秦始皇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入侵。他在位61年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2)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度。
本题解析:(1)评述观点时应结合秦始皇和康熙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具体贡献;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回答时要注意被后世所沿用这一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