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收了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其他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责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押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出北魏什么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北魏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分)
(3)材料三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废除井田制促进封建制的确立,确立了土地私有制。(4分)
(2)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措施及效果:孝文帝实行均田制(1分)。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分);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1分)。
(3)特点: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铸造的铜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是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这也说明孝文帝重视商业。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根本的相同点在于
A.变法目的
B.变法方式
C.变法结果
D.变法影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两次变法都是地主阶级推行的,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分)
参考答案:
(1)共同特点:社会发展落后。(3分)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移风易俗,改行汉制。(2分)日本: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文明开化。(2分)
(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4分)
积极学习先进文化,改革落后文化,同时也应注意保持自身文化的民族性。(4分)
本题解析:(1)共同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和材料二中的“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可以得出结论,即社会发展落后。重要措施:需要按要求来将所学两国当时改革的知识迁移过来即可,即要求只写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其他方面的不可以。
(2)影响:两幅图体现了一定的改革内容,即孝文帝改革在服饰上采用了汉族服饰,明治维新时服饰上采用了近代西方的服饰,由此可以推断出两个改革都在向进步的地区看齐,影响也就可以得出来,推动了各自地区的社会进步。态度:应该一分为二来表达,既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又要注意保持本民族自身的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