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生的时间可能是(?)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强调了诸侯只享受极高的经济待遇而不再参与政事,说明了诸侯的权利已经受到极大的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只可能出现在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后,故答案选D项,C秦朝实行的郡县制,A西周和B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与题意不符。
点评:本题从分封制的发展历程的角度考查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特殊地位,有关西周分封制考查的角度高考中涉及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分封制的内容②分封制的目的③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必须准确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西汉建立之初,在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推行封国制,产生的后果是(? )
A.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B.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C.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影响了统一稳定的局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封国制,表面上好象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实质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地方割据势力得以加强,影响了统一稳定的局面,汉初即出现了“七国之乱”。故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自启以后,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国各地,“以国为姓”,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些同姓侯伯封国,成为夏王朝控制全国的依靠力量。?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材料二: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制度是什么?对后世政权有何影响?
(2)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1)初步形成分封制度,对商特别是西周分封制的确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反映出:分封制、宗法制日益破坏和削弱。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实力的增长,诸侯国与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同时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的实力也日益增长,于是“礼崩乐坏”。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含义及影响的理解。分封制的形成对后世的地方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存在的基础是周王有绝对的实力,但随着周王实力的削弱,分封制就无法推行下去,只能走向崩溃。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指分封制(1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血缘关系逐渐疏远。(4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4分,任两点给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观察下面四幅地图,回答问题。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四个时期?(2分)这四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2分)
(2)图一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何不同?(2分)各自的影响如何?(2分)?
(3)图三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1分)是如何解决的?(1分)
(4)图四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关系?(1分)简述其影响。(2分)
(5)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你得到哪些认识?(3分)
参考答案:(1)西周、秦朝、西汉、元朝;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4分)
(2)不同:图一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图二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2分)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前期使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2分)
(3)王国问题。(1分)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颁布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1分)
(4)继承和发展的关系。(1分)行省制度的推行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元朝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2分)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分封制在中国古代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影响深远。(回答出其中2个要点即可得3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为命题载体,综合考查历史学科的各项考核能力。第(1)问需要考生对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2)问考查考生分封制和郡县制两大地方行政制度的关系比较能力和对影响的认识能力。第(3)问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4)问考查考生对元朝行省制度的分析、认识能力。第(5)问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的规律性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