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图中所示事件的影响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C.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这是反映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因此选B。
点评:图片型选择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试题提供图片材料(宣传画、漫画、历史照片、文物展示等)及其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二是提出“设问”,指出解题的方向和范围。这类试题的基本特征是:试题新颖直观、生动活泼;强调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要求考生弄清图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不同学科之间能力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抗战初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全民族团结抗日
B.敌后战场连战连捷
C.开展新生活运动
D.民主爱国运动兴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是指全国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御辱抗敌,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所以答案选A,B项表述不符合抗战初期中国战败的史实, C项发生在抗战相持阶段与抗战初期时间特征不符合,D项发生在清末民初。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两幅历史图片:?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日本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请回答:
(1)以上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都与江苏有关,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学家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要求。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会选取《马关条约》中的哪两点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造成图一和图二不同场景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图一《马关条约》中苏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图二中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2)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3)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4)图一,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图二,国共合作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选自资中筠《开放中的变迁》,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A.1898年是清代民间社团创立最多的年份
B.甲午战败后几年内民间社团数量增长较快
C.晚晴的民间社团以推翻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
D.辛亥革命时期民间社团合并为政党故数量减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中曲线的走势中能够看出1895年-1910年间晚清社会民间社团力量的发展经济的两次大的曲折波动时期,甲午战后的几年间民间社团数量增长较快但至1900年又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迅速跌入谷底;1905年后民间社会力量再次兴起,同样至1910年间民间社团力量再次弱化,所以B项说法符合图中图中曲线含义,A C D三项三项并不能从曲线中直接显示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叙述道:“1861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家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说明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信息表明中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打破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处理对外关系,而清政府主动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这一实际行动最能说明材料中的观点,故D项正确;A项只是名称的变化,说明对西方的认识有变化,B项是了解西方的表现,C项中的“主动”表述有误,故A、B、C三项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