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十)
2017-08-05 23:16: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B.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侧重于强调三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即世界意义,“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无法体现对世界的改变,因此排除A;与“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的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不符合另外两大发明的作用,排除B;根据所学可知,三大发明并未推动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排除C;火药用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骑士的资产阶级革命,印刷术成为传播新教的工具,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这些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洲的社会和转型,因此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的世界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共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其代表作,以下是有关这两部作品的有关材料: 《牡丹亭》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杜丽娘,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思考两部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精神?(1分)这种共同精神,在东西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4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根据材料分析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2分)其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6分)
参考答案:(15分)答案:( 1)、精神:人文精神(答出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同等给分)。(1分)影响不同:中国当时的人文精神并未对传统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2分)。欧洲人文精神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2分)。 (2)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2分) 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等。(任答两点,共2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束缚;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答对1点给1分,答对3点给3分)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法国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3分)如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比两国也可,评分标准与上同。)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文明互动与社会转型?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回答“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次介绍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刺激下“西学”传入中国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西汉?“丝绸之路”开辟后,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等工艺技术传到欧洲;蒙古的西征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等。 (2)晚明,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 (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来华西人的增多和坚船利炮的打击,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口号。甲午战后,西学理论进化论通过严复译著的《天演论》传入中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给面临民族危机加深的中国敲响了警钟,西学思想通过维新派的活动得到广泛传播。 (4)“略”(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明遗民深感家国之痛,……以字画寄趣。如八大山人。狂醉之后,挥笔泼墨,涂一帧残山剩水,间或勾一笔白眼向人的鸟,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依据这一描述,下图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可归类为
 A.景物素描画 B.花鸟工笔画 C.文人写意画 D.社会风俗画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心境、意境本身就是文人写意画的核心特点,所以,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 的《孤禽图》就可以归类为文人写意画。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写意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关于元散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元散曲又称“长短句”?
B.元时汉族文人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
C.元散曲局限于宫廷范围?
D.散曲在宋代已经广泛流行,元代兴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