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一个经济从他起飞开始,他无非是树上结什么,他摘什么,地里埋什么,他挖什么,然后把它卖出去,维持自己的生计。这是最原始的一种结构。如果经济再往前走一点,他就可以把这些挖出来的、摘下来的、地里长出来的进行加工,再把它出售,这个时候,应该说他的总体经济就往前迈了一步。再往前走,他会加工别的国家的原料,他会利用别的国家的要素,来加工来自别的国家的原料,然后卖向世界市场,赚取他自己所需要的钱。如果经济再往前发展,事实上他已经没有什么商品再卖给你了,他可以卖给你制作商品的工艺,他可以卖给你制作商品的标准。再往前走一步,他卖给你的无非就是他脑子里的胡思乱想了。
——黄卫平《经济全球化及其格局》
(1)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商贸活动的发展从最初到现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你生产的硬体东西越多,你要承担的这种无形损耗的损失,它会越大。而高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它脑子思维的速度,一定快过你产业更新的速度,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与他的差距不是越来越缩短,而是某种程度上,相对而言,越来越扩大。这是一种产业格局,就确定了我们所讲的全球化这样子一种格局的定位。所以在世界经济中间,大家可以看到,美国他之所以强大,是跟他产业本身有相当大的这种关联的。……所以美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利益获得者。
——黄卫平《经济全球化及其格局》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美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利益获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巨大的贸易逆差本身,它也意味着是一种力量。你琢磨一下,今天这个世界贸易的格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平衡掉之后,还处于贸易逆差的,一个是非洲,一个是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数字极大。你换一个角度,逆向思维一下,这个贸易逆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是世界商品的最终实现者。比如说一个国家,它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能够达到一万亿美元的话,而其中10%或者将近10%,都需要在美国这个市场上去实现,直接的,间接的,你说是我卖东西的更为强大,还是他买东西的相对更为强大,如果他不要了,给你造成是什么影响,显然是大量人员的下岗,显然是过剩商品充斥你的市场,彻底毁掉你这个市场,这是商品运行的规律。那你要由这个角度讲,其实美国人巨额的贸易逆差,给他带来相当大的好处。
——黄卫平《经济全球化及其格局》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巨额的贸易逆差给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从卖原料、初级加工品、深加工品、标准到卖思维。
(2)原因:以高新技术的创新为基础;在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通过制定经济规则和领导国际经济组织来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
(3)好处:提高了美国产品的竞争力;便于抑制通货膨胀;便于控制别国经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1993年11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关于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B.消除了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C.使世界格局日益朝着单极化方向发展
D.使欧盟各国的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康熙帝特别尊重喇嘛教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是
A.加强了汉族与蒙、藏两族的政治联系
B.加快了蒙、藏两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C.缓和了满、汉和蒙、藏的民族矛盾
D.有利于中央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从右图报纸所反映的内容来看,该报纸的发行时间应在()

A.建国初期
B.三年困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从《人民日报》所反映的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这一新闻报道去推断应该是1971年,而此时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指的是农业集体化运动,与农业集体化运动相似的做法是人民公社,故D项正确;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与农业集体化没有联系,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