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基础,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一制度的突出特征。(8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图①中三省在运行中表现出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图②涉及的制度对专制王朝统治起了怎样的作用?(8分)
(3)材料三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这一机构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等其它意思相近也可得分) (8分)
(2)关系: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相互合作,相互制衡。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开放了政权;为专制统治提供人才保障;巩固了封建统治。 (8分)
(3)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帝相矛盾,或君相矛盾等也可得分)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等其它意思相近也可得分) (8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郡县乡里等;根据所学知识: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中央:三公九卿;三公: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九卿:丞相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公九卿和郡县官吏有皇帝任免,权利高度集中。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各自的只能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图②主要考察古代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3)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材料三是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这主要考察的是从秦朝以来就有的君相之间矛盾;材料四主要是说明军机处的设置的影响,在雍正时期,正式设置军机处,其有简速密专的特点,但是其仍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所以其设置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设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纵观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协调、对政府的权力是放纵还是制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体现了周朝分封制的瓦解,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出现所封子弟纷争局面。(2分)
材料二、宋朝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杯酒释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有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置转运使将大部分赋税转运中央,这些措施确实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是却也埋下了地方积贫积弱的隐患。
材料三、美国独立之初,只是一个13个州的松散联盟,为邦联制。由于各州各自为政,比如:南北方各州可以制定不同的关税政策,这成为英国攻击美国的软肋;而各州发行货币等政策也造成了国家经济秩序的动荡,最终引发了谢司起义。
(2)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析分封制和邦联制,宋朝地方制度各有什么不足之处(2分)。
材料四、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军事、外交专有权,而教育和治安是州专有权,征税是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另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参议院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
(3)根据材料四,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宪法中处处都有多方妥协的痕迹,请从材料中加以概括。(2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四,应如何认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1)因为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1分),比如:可以任命官员,即人事任免权在诸侯手中,与周天子没有关系;经济上可以征派赋役、铸造货币,掌握经济大权;军事上有自己的军队。这很容易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甚至周天子,而各诸侯为了争霸就形成诸侯纷争的局面。(学生需要答出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给1分;其他经济政治军事大权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1分)(2分)
(2)中国周朝的分封制和美国独立之初的邦联体制都是因为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需要加强中央集权(1分);
材料二中宋朝的政策埋下积贫积弱的隐患。(1分)
(3)(2分。)
从材料中我们看到联邦政府拥有军事外交专享权,而州也有教育、治安的专有权,征税则属于联邦与州共享,这说明了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的妥协;
众议员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考虑到大州的利益,而参议员由每州州议会选举两名代表,这考虑到小州的利益,这说明了大小州的妥协;
另外还有五分之三的条款,这是考虑到南方蓄奴州的利益,是南北方的妥协。(写出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4)地方权力过大社会动荡,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1分)
中央过度集权不利于地方自主发展。(1分)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保证国家的统一、稳定,又可以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增强了地方势力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因此选AC。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区别与联系?郡县制度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分封制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汉政府反对匈奴掠夺的反侵略战争
B.两汉政府反对匈奴保持边境安全的正义之举
C.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没有侵略与被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匈奴发动的战争是对内地人民的掠夺,应是非正义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 )
①秦朝三公九卿制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三司使 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