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发达,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文明,但在近代与工业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1)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6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午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6分)
材料三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4分)
材料四 下表是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 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
国民收入
| 92.9℅
| 7.1℅
|
工业总产值
| 98℅
| 2℅
|
商品零售额
| 95.8℅
| 4.2℅
|
(4)材料四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4分)
(5)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6分)
参考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2分)
表现:重农:统治者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奖励耕织等(2分)
抑商:降低商人社会地位,课以重税,专卖制度(2分)
(2)现象: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
影响: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
(3)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4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4分)
(4)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分)
原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2分)
(5)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本题解析:第(1)小问中的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问在回答其表现要注意分别从重农和抑商两个方面来分析。第(2)小问中的第一问依据材料“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第二问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经济角色的变化角度回答其影响。第(3)小问中第一问从材料信息,“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可见南方对“机器之利”认识较深,由此可知,机器工业影响中国的区域由南向北在逐渐减小;第二问从工公大臣的态度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中国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以为非者亦半”。第(4)小问中第一问结合时间“1956年”,说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同时结合表格^91考试网有制成分占绝对优势可以判断出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时间“1956年”可知其是原因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5)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初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两个阶段,回答时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点评:解答材料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阅读理解材料和试题设问。(2)明确答题依据:需要用材料作答的应找出材料中能获取的信息并对其作出概括归纳处理;需应要用课本知识作答的则应将课本典型史实概要列出作答。(3)答案语言表述专业化、要点化。(4)答案书面要求段落化、序列化。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④“工商食官”⑤铁制工具开始在农业上使用
[?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材料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4分)
(2)材料二中图l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图2反映了工业时代早期的工厂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3)分析90年代以来推出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6分)
参考答案:(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原因:采煤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工业革命扩大能源需求;铁路等运输条件的改善。(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特点:生产资料集中使用;雇佣工人集中劳动;采用机器批量生产。(3分)
(3)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科技的发展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题。(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深淘滩,低作堰”是战国时代某一著名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这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这项水利工程是
A.京杭大运河
B.灵渠
C.都江堰
D.井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的题眼是“战国时代”。该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消除了水旱灾害,使当地成为“天府之国”。A京杭大运河开通于隋朝时期;B灵渠开凿于秦朝;D井渠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C项。
点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代表成就之一。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并提取历史信息
 图1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农村
 图2? 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主)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赴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生计)。
|
——蒋以化《西台漫记》
|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
(1)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它有哪些显著特点?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这种新现象的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特点: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看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它毕竟力量小、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3)原因: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阻碍;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工商业资本的短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