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不对,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的是皇帝;B不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D不对,“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可见并没有说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因此只能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周王朝的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代相承的,这样就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局面。同时,还出现了不少以官职为氏号的家族,占有大量地产。这体现出
A.西周政治统一和经济统一相结合
B.政治集权和经济集权并重
C.周代政治受血缘关系影响很大
D.周王在全国建立宗法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较易。周朝立国后,为了巩固自己家族王朝的统治,根据宗法制度的宗支原则与分封制度相结合,将其既得利益,按照等级分配给各个姬氏家族和一些相关功臣。题干中“世代相承、世卿世禄,”体现的就是宗法血缘的作用,所以C正确。A错在统一上;B错在集权上;D中在全国推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所以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5分)
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
(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2分)是宋朝哪位皇帝创设的?(1分)指出其创设此官职的意图是什么?(2分)
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2分)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4分)
参考答案:
(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3分)
关系:承袭秦制。(2分)
(2)通判。(2分)宋太祖赵匡胤。(1分)意图:加强中央集权。(2分)
(3)特点:①机构众多。 ②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③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④有立法的保障。(4分,一点1分)
时代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2分)
(4)积极:①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②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消极:③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
④监察权力来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4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但必须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本题解析:(1)本问考查秦汉政治制度。关键信息:置御史大夫、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一职。内容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描述官职即可;关系则理解汉代监察体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继承性。
(2)本问考宋代政治制度,关键信息: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材料二反映苏掌握地方监察权,故应是宋代通判官职,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3)本问以明代监察制度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关键信息:“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特点从机构的设置、官吏的选拔等方面归纳;时代特征应从加强中央集权这角度思考分析。
(4)本问考查对监察制度的认识。对于监察制度的认识应全面、客观地评价,即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理解监察体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其只是皇帝加强统治的耳目与工具,也具有消极影响和局限性。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周武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是
A.都是片面的
B.都是相对进步的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D.有利于封建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相对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是进步的,秦朝实行郡县制,否定分封制,也是进步的,相对于前一个制度都是进步的。故选B。A项说法错误,对此问题的评价不能用是否片面来分析;C项说法错误,在初期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
考点:分封制与郡县制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此外,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某皇帝曾经“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一机构后来发展为参与朝政决策的重要机构。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B.清雍正帝
C.明成祖
D.明太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