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和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重大探索。指出这两届中央委员会所作探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两次探索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参考答案:主要内容:前者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经济建设方针,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后者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逐步推动对外开放的进程。
原因:前者未能坚持正确的理论成果,修改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政治上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经济建设上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后者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本题解析:前者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经济建设方针,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者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逐步推动对外开放的进程。前者召开后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严重影响。后者召开后形成了改革开放的格局,促进中国经济发展。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应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及对思想路线的确立入手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据统计先后召开会议八百余次。这些会议整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来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其中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上述三次会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具有延续性的决策。作出这些决策的有利国际因素是什么?(8分)
(2)上述三次会议在指导党的建设方面先后提出了哪些方针?(3分)?
(3)在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程中,三次会议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3分)
参考答案:(1)决策:①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②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总任务,再次强调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因素:①七届二中全会:二战后,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发展壮大。②八大:苏共二十大后,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及印度支那实现停战)。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
(2)指导方针: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共产党人,要保持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八大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历史地位:①七届二中全会开创了建设新中国的伟业。②八大开创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本题解析:本题以党的历史上三次重要会汉为切人点,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应历史专题线索的能力及在特定环境下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在组织答案方面不存在困难.回答第(1)、(2)题时,只要按题目要求归纳三次会议中的相应内容即可;回答第(3)题时,要注意归纳三次会议的开创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错事”,党和政府采取的纠正措施是
A.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召开中共八大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能反映中国已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事物或现象的是(?)
A.两弹一星、“三下乡”活动、义务教育、股票
B.上山下乡、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互联网
C.科教兴国、城镇化、载人航天、流行服饰
D.股份制企业、样板戏、装修热、“教育大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关键词:改革开放时期,属于这个时期的现象是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是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作相对较高的评价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C.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