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03年,《大公报》发文称:“……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干实际上阐述了制定宪法的必要性,而且举例德、日两国因此而强盛,俄、土两国因不立宪法而失败,德、日两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A、D项不符题意,题干也没有要求进行革命,B错,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题干主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孔子托古改制来宣传变法思想,正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05年邓实先生的名文《古学复兴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⑴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共同之处?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主要的政治主张。材料三中康有为为什么宣传孔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4分)
⑶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5分)
参考答案:⑴共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2分)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2分)
⑵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2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目的是借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同时减少变法阻力。(2分)
⑶同:反对儒学独尊。(2分)异:邓实:倡导国粹(传统文化)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代表地主阶级抵抗派,材料二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进而比较两者的异同。
(2)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借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意图减少变法阻力。
(3)注意材料四信息“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说明邓实倡导国粹(传统文化)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再与新文化运动比较。
点评:注意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三个阶段“器物——制度——思想”以及相关的人物、事件、主张和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施。(7分)
参考答案:
(1)认识:海塞防并重;突出强调塞防的重要性;塞防军费经常化。(6分)
措施:督办新疆军务并收复新疆。(2分)
(2)粉碎了俄英的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但耗费大量的财力,给海防造成一定不利影响。(1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认识从材料中“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
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 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
端匮乏”可概括出海塞防并重,突出强调塞防的重要性,塞防军费经常化。第二小问措施从材料中“奉命
督办新疆军务”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督办新疆军务并收复新疆。
(2)评价其措施可以从影响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一方面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的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可结合材料“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分析出耗费大量的财力,给海防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