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5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3分)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试从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角度简要评价其历史作用。(4分)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金融措施简表
法案或政策
| 时间
| 核心内容
|
《紧急银行法案》
| 1933年3月9日
| 授权总统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建立由财政部监管银行的健全系统。
|
《1933年银行法》
| 1933年6月16日
| 建立由联邦政府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实行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
《1933年证券法》
| 1933年5月27日
| 要求公开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公司管理人员的姓名与薪资、交易证券的公司,以给投资者更大的信心。
|
放弃金本位制度
| 1933年4月5日
| 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
1933年4月19日
| 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度。
|
美元贬值
| 1934年1月10日
| 美元贬值40.94%,以增强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
(3)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措施的主要特点。(4分)从中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美国怎样确立在世界金融秩序的地位。(4分)?
参考答案:
(1)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4分)
需求:手工业和商品生产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业资本的活跃。(任2点4分)
(2)原因: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任2点4分)
作用:近代化史观角度: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把货币从金属货币改为纸币,实现了货币的近代化;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近代化。(任一点2分)
全球史观角度:纸币取代金属货币,顺应了世界货币纸币化的潮流;促使中国法币与世界主要货币英镑、美元的挂钩,也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任一点2分)
(3)特点:健全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4分)
变化:由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2分)
确立:美国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4分)
本题解析:
(1)提取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并据此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即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铸币经历了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第二小问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等方面分析原因。
(2)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有利于中国币制和经济的近代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有利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3)依据材料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分析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措施的主要特点:健全法律法规,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使美国实现了由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品经济知识的理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反映了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商业的人增多了。这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在我国( 早期) 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南京( 今河南商丘附近) 去汴河五里,河坝( 畔) ,谓之河市,五代十国( 国即北宋) 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 交通要道) 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
? 
?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2)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从汉到唐,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早期民族工业? 
(3)材料四中民族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域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1912年孙中山参观张裕葡萄酒集团,为其题词”。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葡萄酒大会上4种葡萄酒获金奖。
(4)1912—1918年张裕葡萄酒集团迅速发展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一个缩影,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期获得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民国初期和新中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发展各侧重于什么领域?概括指出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较快的最主要的共同原因?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后来又遭遇挫折,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 )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
(3)明代“机房”主要为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近代民族企业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4)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 )民国初年侧重轻工业,新中国初期侧重于重工业; 发展共同原因:政府支持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推动 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重新陷入萧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左倾错误的影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30分)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和科技是重要的推动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通商海港分布一览表
地点 朝代
| 通商海港
|
北宋(960—1127)
| 广州、杭州、明州(宁波)、泉州、镇江、平江(苏州)、窑州(郊县)、秀州(松江)、楚州(淮安)、登州、莱州等
|
南宋(1127—1279)
| 温州、广州、江阴、秀州、越州(绍兴)、台州、承州、福州、漳州、琼州等
|
杭州“江帆海舶,蜀商闽贾,水浮陆趋”盛极一时;明州“风帆海舶,夷商越贾一,纷纷至此,“海陆珍异所聚,番汉商贾并凑。”
——王象之《舆地纪胜》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12分)
材料二? 16—17世纪的英格兰和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在经济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地区在人口结构、资源利用、资本积累方式上都无比的接近。但18世纪殖民地的突然获取,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英格兰摆脱了与中国江南同样艰难的生态制约,就此与世界其他地区“分流”……近代经济学研究表明至少有四种性质不同的因素会促进经济的成长:一、劳动分工导致相对优势的商业扩张;二、由投资增加引起的经济成长;三、技术进步会优化资源促使经济成长;四、更有效的经济组织来提高产出。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2)请运用材料二中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18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不得照抄材料原文)(12分)
材料三?党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十八届一中全会讲话节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现今经济建设可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①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海上交通发达。(3分)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北方陆地紧缩,隔绝了通往西域的陆路交通。(9分,任答三点9分)(答到市舶司、造船技术等内容也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出9分)
(2)①行业之间合作较少,独立性强。②16世纪之后,中国技术没有转型为近代科技。③中国缺乏海外市场、难以刺激需求。④中国商人热衷于投资土地,不利于资本再生产。
(3)①重视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引进与交流。②努力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外市场。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状况。④加大对教育科研收入。⑤坚持党的领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6分,任答三点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出9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古代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阅读,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众多“通商海港”以及风帆海舶,夷商越贾一,纷纷至此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兴盛,海上交通发达;第二问原因可以结合两宋时期的经济、科技等方面分析归纳,如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指南针和造船技术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结合材料二中的四点,分别从行业合作、科技的运用、市场的缺乏、传统的投资观念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综合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类似“启示”型问题需要首先综合材料,获取主要内容,其次围绕材料主旨,获取认识,如本题的三则材料主要阐述了海外贸易、交通、市场、技术等方面,因此可以归纳出重视科技创新与引进、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改善交通状况以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只要围绕材料主旨,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4分)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明代开始,徽商就以江南为重点开展经营活动,入清后更为活跃。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清乾隆时,安徽绩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创设商业。后人称颂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
据材料一,概括徽商能够成功的原因,指出其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贡献。(4分)
材料二
表一? 1920年全国女工地区分布表
全国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湖北
|
21.7万人
| 14.2万人
| 1.6万人
| 1.3万人
| 1.1万人
|
表二? 1924年上海女工行业分布表
女工总人数
| 染织业女工人数
| 饮食业女工人数 (卷烟业为主)
| 两业女工占女工
|
120946
| 98000
| 8400
| 90%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女工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5分)
材料三? 20世纪九十年代未,华西村书记昊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促使这些措施出现的国家政策有哪些?(5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经营内容广泛;经营方式手段灵活多样。(2分)
贡献: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江南市镇发展。(2分)
(2)特点:沿海沿江地区;轻工业领域。(2分)
原因: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3分)
(3)措施:经济结构转型;重视科技应用;拓宽融资渠道。(3分)
政策:改革开放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关于原因问题可依据材料中的“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分析得出经济范围广这个原因,由材料中的“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内容可归纳出另一个原因。徽商对江南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依据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家影响来分析归纳。
(2)第二问,20世纪二十年代女工行业颁布的特点可依据材料内容来分析,首先从颁布的省份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可得出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可依据表格中染织业女工人数、饮食业女工人数(卷烟业为主)及两业女工占女工总数的90%可得出第二个特点,表格二中的行业部门都是轻工业部门。
(3)第三问,有关华西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可以从农村产业的特点入手来分析,农村本来应该是以种植业为主,但材料中给出了华西村进行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故得出正确的答案。华西村多种经营成就取得的政策可依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策来归纳整理,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状况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