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
A.“无为而治”
B.“格物致知”
C.“有教无类”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鸳鸯,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为绣海马。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
材料二?在明代,人们把身子包得严严实实,形成宽衣博带、衣领紧扣、裙长拽地的中式服饰式样,不强调服饰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在人体与衣料之间形成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反映在服饰式样上就显得开放、显露。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是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曲线美,是服饰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四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北京《大自由报》上刊登的广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补子的特色。(2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式样与结构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观念层面上概述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6分)
(3)据材料四广告内容,由表及里地概述有关“易服”的历史信息。(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服饰变迁的要素(2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动物为图案;规定严格;官阶分明。(2分)
(2)差异:明代服饰式样宽衣博带、衣领紧扣、裙长拽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服饰宽松。西方服饰式样开放、显露,在结构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服饰合体。(4分)
观念:中国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受理学的影响),西方体现人文主义思想。(2分)
(4)“表”:民国的成立;西化特征出现;士商率先易服。
要素:政治生活的需要、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本题解析:
(1)据材料一“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饰有鸟兽的图案...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鸳鸯,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即可概括明代补子的特色。
(2)据材料二、三“在明代,人们把身子包得严严实实...不强调服饰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显得宽松...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反映在服饰式样上就显得开放、显露。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即可比较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式样与结构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思想方面主要是中国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西方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3)据材料四“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专做西式...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其表的含义是材料的直接信息,其里主要是从产生“表”特征的原因去分析概括。
(4)综合以上材料“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饰有鸟兽的图案...在明代...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即可总结出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要素。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格局瓦解
B.军事力量出现多极化
C.各国联系加强
D.经济中心多极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审题时应注意“根本原因”。经济力量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基础,起决定性作用,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因素共同来决定国际格局。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1年,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国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又称欧洲煤钢联营)。该组织建立的影响不包括
A.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联系
B.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
C.有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D.是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开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目涉及的是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这属于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不是政治,所以错误的是D,BCA都是意义,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
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之间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性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基本上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实?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二;概述中国共产党在上述两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
参考答案:
(1)人民大众同封建军阀的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本题解析:学生要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以及为解决这对矛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革命派,农民阶级是怎样去探索奋斗的,与之对比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的革命纲领有和意义。二大革命纲领实现之后,党要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在建国之后怎样探索的。这就是材料一二大与材料二八大所涉及的核心理论问题。这个理论的把握需要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实际上也就是考纲所要求的要理解历史教材上的概念与结论。具体到这个题上就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材料题可以说通过两次会议的材料将同学们对整个近现代历史深度的理解串联在一起,不可谓不大不深。对于习惯按照历史就是背的同学来说,答好这个题也就成为不易之事。估计在整套历史试卷之中,普遍性丢分的就是这个题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