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当时,棉纱、棉布的生产仍由城乡家庭手工业来完成。这是因为,在机器在工业出现之前,企业实施规模生产难以控制棉纱、棉布的质量,布商字号为了把握市场、保证信誉、追求利润,放弃最初的加工程序,向农民和城市个体手工业者收购质量合格的棉布初成品,再设法精加工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要。……清代正式废除匠藉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所有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晃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为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整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浙市、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但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据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2)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因素。(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①纺织、制瓷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②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出现了专门化的手工业市镇。③部分地区逐渐出现耕、织分离和手工业内部的纺、织分离。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达到新水平。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有利因素:①手工业规模大,数量多。②劳动力充足。 ③19 世纪初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
(3)原因:①重工业发展缓慢。②中国未重视矿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③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④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以及重农抑商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特点的理解。第(1)问,主要阅读材料,总结特点;原因可以从制度或政策、商业发展等方面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资金、市场、劳动力等方面总结出明清时期有利于开展工业革命的因素;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说明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对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技术水平高,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B.生产不计成本,生产效益低下
C.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宋朝出现的雇募工匠制度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唐朝出现的雇募工匠制度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作为首善之区的汴京, 到周显德年间,“华夷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宋真宗咸平五年,曾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按照原来的坊市制度,“京师街衢,置鼓于小楼上,以警昏晓”,可到宋神宗年间,已是“二纪以来,不闻金鼓之声”。
南宋前期的鄂州(武昌),在城外建起了南市,“沿江数万家,闾閈甚盛,列肆如栉,酒坊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摘自邓广铭《宋代经济史》(有删减)
材料三?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跨……这真是任何诗人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
请回答:
材料一的“末”、“本”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反映的经济主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4)根据所学指出,清帝国“隔绝于世”在经济政策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何后果。(4分)
参考答案:(1)农业、商业;重农抑商(重本抑末也可以)。(4分)
(2)商业表现: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时间没有限制;草市兴盛;(6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3)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8分)
(4)闭关锁国或者海禁。 (2分 )
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2分)
本题解析:(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从材料“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加以开广……”“……以警昏晓……”“……不闻金鼓之声……”“……在城外建起了南市……”等关键信息可知,在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的时间没有限制;草市兴盛。这些都说明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从材料“……官营作坊……受到冲击……”可知官营手工业衰落;“……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可知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是官局的两三倍……”可知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清帝国“隔绝于世”在经济政策上的主要表现是闭关锁国或者海禁政策。由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挨打的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镍)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景德镇流动人口众多 ②景德镇制瓷业发 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