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十)
2017-08-07 21:05: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7岁德国男孩谢里曼非常喜欢爸爸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荷马史诗》连环画,它不仅被故事吸引住,而且也坚信这些传说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过。那么最后他是根据什么来证实的 A.考古发掘 B.口头传说 C.文字记载 D.民间故事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历史史料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考古发掘是第一手史料,是最主要最可靠的史料,所以A项正确。 考点:史学史观·史学·历史史料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来旅游的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万民法 C.《民法大全》 D.公民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历程,解题的关键是题干的时间信息“公元六世纪晚期”。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因此六世纪晚期,罗马法官量刑的依据应是《民法大全》,故选C。 点评:罗马法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是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卖香肠的人: 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 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 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锻炼,蛮横无礼。 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 将军: 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 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 将军:幸运儿! 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 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 将军: 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 ———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6—前385),《骑士》 材料三: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法治思想?(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邦民主的现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状的制度根源是什么?(12分) (3)材料三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8分) (4)当罗马法学家积极编撰法典时,中国的统治者也在制定一系列律令,试从法律体现的意志分析二者有何异同?(9分) (5)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你是政策的制定者,应如何去完善民主与法治?(5分)
参考答案:(1)赏罚并用、君主制定法律、法律是维护王权的工具(每点3分,最多6分) (2)野心家控制政权、公民抛弃正义,公民参政素质较低(任答3点9分) 制度根源:直接民主的弊端,往往忽视参政者的素质。(3分 ,答到弊端即可) (3)原则:注重证据的原则;合理而有节制地使用拷问。(每点4分,共8分) (4)异:罗马法是当时平民斗争的结果,部分的体现了民意。(或答根本上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的意志) 中国律令是君主专制下君主意志的体现。(每点3分,共6分) 同:二者从根本上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分) (5)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民主监督等(答1点2分,满分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皆可)
本题解析:(1)读懂材料是本题的关键,文言文读起来非常费劲,从高一开始就要经常进行相关材料阅读训练,不要有畏难情绪,如此长时间的训练到高三阶段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材料“治民无常,唯以法治”主张君主制定法律维护统治,材料“二柄者,刑德也”说明主张刑德并用,“故法者,王之本也”再次重申法律对于维护政权的根本性作用。 (2)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制,所谓直接民主制就是所有的公民无论才能品德如何只要取得公民的多数票都有权利直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这就为野心家控制政权提供了可能,同时素质低的公民就可能成为野心家控制政权的工具从而抛弃了正义的原则。例如材料中说卖香肠的人可以成为大人物,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 (3)这一问就是要求按材料回答问题,读懂材料就可以了。材料“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体现的是罗马法注重证据的原则,“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可以分析得出罗马法合理而有节制地使用拷问的原则。 (4)第四问难度比较大,要求综合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去回答。从时间看罗马法学家积极编撰法典应该属于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代表的是君主的意志,而罗马法律的发展与平民的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根本上还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总之阶级社会的法律都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 (5)第五问必须结合当今形势以及必修一专题四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来回答。 要完善民主与法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民主监督等等。对高一学生来说,不必要求过高,其他言之成理的语言也是可以得分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法律原则;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完善民主与法治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苏格拉底是雅典卓越的思想家,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检察官指控,罪名是煽动青年、不尊敬城邦的神。经过抽签选举的500名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陪审法庭经过两轮投票;最后以360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公民的社会政治素养与民主无必然联系 D.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有内在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