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周王所以,A错误;地主土地所有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C错误;均田制从北魏时期开始实行D错误;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李绅的《悯农》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造成诗中自耕家境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B.没有土地,无偿为地主劳动
C.封建国家沉重的赋税剥削
D.家里人口过多,入不敷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因此选C。
点评:小农经济艰难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图二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用的牛形酒容器
图三

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普遍推广。联系: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秦国进行商鞅变法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以两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为例,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进步。(8分)据此谈谈你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进步:
两汉时创造了灵活多样轮作、间作、套种方式,如南方的双季稻、汉水流域的稻麦轮作方法。(2分)
隋唐时,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更加普遍,两年三熟耕作制在南方推广。(2分)
明清时,推广植棉,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还引进高产作物品种玉米和甘薯,提高粮食产品,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形成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的立体农业雏形。(2分)
认识:提高土地利用率,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值得现代农业借鉴。(2分)同时,古代在开垦土地时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必须吸取教训。(2分)
本题解析:进步性可分别从两汉时期的轮作、间作、套种方式;隋唐时期圩田普遍、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明清时推广植棉、引进高产作物等方面举例说明。从古代农业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借鉴和教训的角度谈自己的认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语句,这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
A.氏族公社所有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封建地主私有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故B.项正确;A.是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C.是封建社会时期,北魏到唐中期出现的土地制度,D.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