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智者学派认为,正义、美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相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行为。
材料三?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古希腊思想家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3分)
(3)材料三提出怎样的思想主张,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3分)
(4)材料四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了怎样的发展?(7分)
参考答案:(17分)
(1)观点: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法,重视道义,倡导诚信等。(4分)
(2)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普罗塔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苏格拉底主张研究人本身。(3分)
(3)主张: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使人文主义宣扬的对人自己能力的尊重得到进一步强化。(3分)
(4)新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近代科学的兴起、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西欧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发展到理性主义,主张构建“理性王国”(即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思想与权威的疏离无疑正好造就了思想者,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独立。?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三: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中“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出现了分离”是指什么文化现象?(1分)根据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士”崛起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格拉底和孟子的观点异同(4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是如何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2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9分)
(4)归纳材料四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8分)
参考答案:(1)文化现象:百家争鸣;(1分)
原因:私学发展,学术下移;独立思考问题,没有政治束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巨变,统治者需要人才;(4分)
(2)相同点: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不同点:苏格拉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孟子强调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4分)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是世界的本源,无为、逍遥(2分)
(3)经济:自由思想在经济领域引起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生产的原则。(3分)
宗教:倡导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3分)
政治: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等思想的提出,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3分)
(4)观点: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分)
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6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公元前5世纪前后”“士阶层的崛起和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文化现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和所学知识,私学发展,学术下移;独立思考问题,没有政治束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巨变,统治者需要人才等这些原因导致“士”崛起。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从材料“知识即美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可以归纳出苏格拉底和孟子的观点异同。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家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是世界的本源,无为、逍遥。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给出政治、宗教和经济等三个角度组织答案。经济:自由思想在经济领域引起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生产的原则;宗教:倡导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等思想的提出,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等可以归纳出材料四的观点: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从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联系来加以说明。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启蒙思想;格物致知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程朱理学
D.信仰得救;致良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宣传资产阶级主张,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帜,肯定人自然的本性和欲望。古代中国程朱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扼杀人性,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ACD是儒家学派的人物B是墨家人物。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以仁入法”
C.“心即理也”
D.“致良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主要提取董仲舒话语的信息,首先是说大夫有恻隐之心,之后由于放了小鹿而减轻处罚。从而可以看出其法律是以仁政思想作为指导的。故选B。A项是墨家的观点;CD项是陆王心学的代表王守仁的观点。
点评: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同时他主张天人感应学说,使儒学增加了新的内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