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起义经常爆发
C.辽和金威胁北宋安全
D.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
3、判断题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常平、广惠所贮藏的钱粮),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裒多益寡(移有余而补不足),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农民不识字呀。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竞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
材料三 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应该如何评价材料三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都用“社会主义”一词来指称王安石的新法。我们可以肯定,一种社会公正和有时甚至是平均主义的理想鼓舞着10-12世纪知识分子与农民中的某些阶层。但同样也显而易见,王安石的目的绝不在于对社会和政权的基础提出质疑。影响他的是一些自由化观念和行政官吏的那种注重实际的思想。······在他看来,单独负担直接赋税和徭役的小农所遭受的事实上的歧视,乃是国家衰败的深刻原因。他认为,一旦改善他们的处境和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就有可能更有效地把他们团结在抗击北方帝国的蚕食和入侵的斗争中。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在分配负担方面恢复一定程度的公平”的措施,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5分)
(2)王安石的新法是不是“社会主义”,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出判断并说明你的理由。(5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