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王夫之是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认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的“器”是指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感知事物的器官
C.万物发展的规律
D.进行科学试验的仪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王夫之是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提出“天下惟器”, “无其器则无其道”,“器”是物质,而“道”是意识,即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意识是物质的体现,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故选A。
点评: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具有唯物思想;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三

材料四

2009年9月中国山东曲阜祭孔大典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指出人物A、B、C分别是谁?A、B是如何发展C的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思想在西汉的地位如何?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末清初儒家思想有何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年9月,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在曲阜尼山举行,这拉开了2009年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序幕。儒家文化在现代受重视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C分别是孟子、荀子和孔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的学说;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方面,比孔子前进了一大步。
(2)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容易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影响:猛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想以深刻启迪。
(4)儒家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温家宝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你觉得温总理不能从这套书里读到的内容是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气者,理之依也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气者,理之依也”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不属于黄宗羲的主张,因此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点评:利用表格法识记、理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某中学高中历史课上学生在探讨清初学者唐甄“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唐甄个人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
D.是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产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一定时期内的思想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工商也为本”思想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