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局如何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6分)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容易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6分)
(3)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更改;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变化。(4分)
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4分)
本题解析:(1)思想主张:由材料一中的“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得出。结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就可以得出其结局是没法实现。原因:应该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战乱的背景考虑。
(2)原因: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来回答,由材料二中的“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可以得出一部分原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应该知道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将儒家思想结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派别的主张发挥为新儒学,而汉武帝为了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采纳了其建议,都是其原因。
(3)不同:根据材料三中的“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与材料四中的“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可以得出。认识:需要从儒家思想的地位“在古代中国逐步成为正统思想”和作用两个角度来回答;而作用要从不同时期和积极、消极的角度进行表述。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明夷待访录》的最精彩之处在于(? )
A.将儒佛道三教合流
B.敢于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C.将心学发展到顶峰
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是黄宗羲思想的最精彩之处,是世民主思想的先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明朝末年,李贽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人辛苦勤劳、甘愿承担风险,问“商贾亦何可鄙之有”,他肯定商人的权利欲,并宣扬功利主义,认为每一个人都有私心,而私心是符合道德的。这一思想出现的根源在于
A.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
B.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C.传统道德观念受冲击
D.专制腐朽的王朝政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李贽公开为商人辩护,并宣扬功利主义,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进步性,AD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C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而非根源。因此ACD三项都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经世致用的思想中,最能体17、18世纪发展潮流的是
[?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工商皆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