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7 21:55: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肖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唐代 A.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 B.监察官员不受长官节制 C.监察机构内部分工混乱 D.监察官员有独立奏事传统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御史大夫为唐代中央监察机构,监察御史为地方监察机构,材料中史肖至强调监察御史弹劾官员不用告知御 史大夫,说明当时的监察官员是相对独立不受长官节制的,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代政治·监察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A.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B.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C.任用太尉参与负责军国大政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选A。B是在汉武帝时期;C发生在秦朝;D是在元朝时期;均可排除。 点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丞相一职,皇权与相权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至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终结。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6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
参考答案: (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2分)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2分)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2分)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6分)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能够直接找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历史信息。(2)从材料二中文字“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说明汉代重新采用分封制以革除秦弊;其具体内容是“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即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汉初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 危害中央集权。(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 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这些举措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体制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2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一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2分)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6分) 材料二? “近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2)材料二的“秘密会”是指什么?(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清政府“仿行宪政”的主要目的。(4分) 材料三? “‘宪法’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清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2分)并概括其理由。(6分) 材料四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外部影响、探索阶级、改革内容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地域。(1分)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结成一种松散联盟。(2分)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2分) (2)中国同盟会。(1分) 主要目的:分化瓦解革命党,遏制革命,维护统治。(2分) (3)态度:坚决抵制和反对。(1分) 理由:清政府预备立宪是欺骗人民的;国民追求自由、平等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容;只有实行民主共和,才能消除争当皇帝而引起的内乱;实行民主共和,建立国民政府是革命的根本目的。(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主要特点: ①西方政治文明逐渐传人,受欧洲文明影响较大; ②资产阶级率先进行政治变革的实践活动; ③历经了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政治的转变; ④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可以看出材料一是从地域的角度分析政权的。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西周时期的政权和秦朝的政权不同之处主要是在于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秦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则相当的紧密。(2)从材料“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可以看出清政府此时所说的秘密会指的是同盟会。清政府仿行立宪的目的从材料““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3)从材料“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仿行立宪的态度。从材料“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可以分析的出孙中山反对预备立宪的理由。(4)此题比较难,需要对材料进行图片细致的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救国道路上探索的过程。其主要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可以从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的率先行动、政治制度的变革等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