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十)
2017-08-07 21:59: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A、B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商业政策的灵活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同意: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闭关阻碍了中外交流,落后于世界。 不同意: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减少耕地面积和农牧产品数量(或减耕减产);稳定(控制)物价,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明、清(前期)时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同时在政治、思想和文学等方面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述这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在政治、思想和文学方面的?反映。(2)结合哲学知识,说明上述现象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一原理?
参考答案:(1)明、清(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一、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成为商品;二、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是:政治上,明朝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表明封建制度的基础已经发生动摇。清朝初年,增设军机处,集军政大权于皇帝手中,还一再兴起文字狱,残酷镇压知识分子。 思想上,黄宗羲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最早表达了民主主义的思想。 文学上,《红楼梦》一书,艺术地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 (2)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政史结合的题目,同时也体现历史学科内综合的要求。解题时要结合时间限制充分提取经济、政治、思想、文学的史实,分析其关系,按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对第(2)问要注意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提取原理。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A.铁犁牛耕 B.自然经济 C.集体经济 D.刀耕火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之一,不符合题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B项符合题意;C项经济模式,不符合题意;D项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而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逐渐加深。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有史学家这样评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这里的“机遇”是指() A.各国更多运用科技成就,发展经济 B.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法西斯势力乘机上台,企图称霸世界 D.迫使各国政府进行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