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列宁发表《四月提纲》的重要依据是俄国当时的客观局面,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所以答案选A项,B项是外部环境,C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D出现在二月革命的过程中。
点评:材料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中革命进程的特点,就本题而言考查了二月革命后俄国的现状,对此还有如下的考查形式: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B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的具体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经济实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材料中的“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苏联实行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实施;1956年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政治的改革,都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间上不吻合。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西方人对苏联抱有好感的主要原因有
①西方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②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③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④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5年6月”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符合史实,而④材料无法体现,且可以直接排除,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中国的“一五”计划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相同点是()
A.都注意改造与发展的协调
B.都优先发展重工业
C.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情况下进行
D.都使国家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