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区别的有( )
①是否为市场的需要,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生产②劳动者是否被集中在一起从事生产 ③生产过程中是否是雇佣关系④ 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劳动力的出卖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劳动者是否集中在一起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20分)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中国,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哪些变化?(3分)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分)
材料二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三 1944年,中外记者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表是全汉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宏《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6分)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西方式生活时尚。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尽事奢华也”的信息可概括出扬气是指创始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第二小问影响从奢靡生活风气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来分析,可归纳出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简朴观念发生变化。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抓住材料二中“天津通商”“日用洋货流行”“短衫窄裤、口衔烟卷”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来归纳,可得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结合时代特征,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中国人是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在西方侵略的大背景下被动接受西方文化;而材料三中的信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并融入世界。
(4)因素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奢靡生活风气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以及材料三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可归纳出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从材料二中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可归纳出外来影响。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悉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怕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 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省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达“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 “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三说明山西的民风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参照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6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由此分析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地处交通要道,距边境较近,得到明朝政府一定的支持。(4分)
(2)士、民由尚农、尚学变为尚商;民风由淳朴变为奢靡。(4分)
(3) 一些钱庄、银号衰落,瓦解了中国通商口岸的自然经济,摧残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入。(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4) 自然经济的限制;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列强的排挤,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缺少资金,封建社会得以维持。(6分)
本题解析:(1)晋商兴起的原因可以从材料一中直接概括出来,即地处交通要道,距边境较近,得到明朝政府一定的支持。(2)对比材料二中“明初和明朝后期”文字内容便能得出士、民由尚农、尚学变为尚商;民风由淳朴变为奢靡。(3)归纳材料四文字内容不难得出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表现在:一些钱庄、银号衰落,瓦解了中国通商口岸的自然经济,摧残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通商口岸的开放还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即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入。(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自然经济的限制;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列强的排挤,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缺少资金,封建社会得以维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