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时,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根本法律依据是
A.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什么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
B.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过程中
C.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
D.“文化大革命”动乱过程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58年,党中央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1952年;C进行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D“文化大革命”从1966-1976年,都不符合时间要求,故选A。
点评: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2)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损害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不结盟运动形成的标志是(?)
A.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
B.1956年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国首脑会议
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召开
D.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会议召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涎生。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点评:欧共体、日本与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不同点
欧共体和日本
不结盟运动
性质
他们虽然都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宗旨
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形式
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
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竞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不同于旧石器时代者,主要在于
①懂得缝制衣服②已有宗教观念,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③发明农业,减少对自然食物的依赖④饲养家畜,稳定肉食来源⑤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②中旧石器时代已有信仰未来的观念。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1)“二五计划”期间的主题词是“大跃进”,但事实并没有“跃进”,而是出现了左图所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请客观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是如何“走向改革开放”的?(6分)
(3)材料一中,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能够反映我们哪些认识上的进步?(2分)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刘成分比例示意图

(4)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7分)
参考答案:(1)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或答经济发展起伏很大)。原因:
A.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连续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3分)B.增长率上升的原因: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分)
(2)史实:改革——80年代初中央并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93%,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开放——80年代初开放四大经济特区;1984年有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6分)
(3)“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逐步完善,反映了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2分)
(4)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第一次变化的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变化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