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下列图片:
?
?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它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治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解决私人问题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其它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有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
材料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材料四?“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3分)
(3)结合美国政体的有关内容,分析材料三的主要观点(3分)
(4)材料四所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体现?(2分)“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此观点说明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加强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地方行政政体日益完善。(2分)
(2)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人人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才能。(3分)
(3)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总统权力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说明:立足国情,并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2分,或言之有理可得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从过程上看: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第(2)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由材料中“政治是在全体公民手中”“法律上是平等的”“真正才能”等信息,归纳即可。第(3)问,考查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及知识运用的能力,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三权分立与制衡”,对此的理解需要结合美国的国会、总统、联邦法院分析归纳即可。第(4)问,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归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二问可以从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如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上述材料揭示的主旨是
A.三纲五常
B.家国同构
C.社会起源
D.君主专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家国同构”的政治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有其历史基础的,这个历史基础就是先有家庭、后有国家。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就是对先有家庭、后有国家这一历史事实的认知和说明。所谓“家国同构”,就是把国家本质地理解为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或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从而把国家中君臣之间、上下之间的政治关系本质地理解为家庭中男女之间、夫妇之间、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进而把处理男女关系、夫妇关系、父子关系的伦理原则直接转换为处理君臣关系、上下关系的政治原则。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参考答案:评分参考:
观点:3分。
说明:9分。其中:7——9分,说明充分,史实准确;4——6分,说明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0——3分,说明不充分,史实不准确。
示例一:
观点: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3分)
说明: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无论是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还是俄罗斯的推进,都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清朝与西方因鸦片等冲突,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全面产生关联,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9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3分)
说明:中国社会在1600——1800年期间,手工业的进步,商业活动的繁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和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国的考证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学东渐、商业活动(如鸦片贸易)、侵略战争等的冲击,在促进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起了重要作用。(9分)
示例三:
观点:学生把上述两种观点综合在一起,或提出新的观点(如:“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可酌情给分。
说明:仿照上面的表述展开,具体略。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本书的副标题看,徐中约把中国近代史提前到公元1600年,因此作者是运用全球史观,把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的。论证这一观点,需要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从目录的内容看,主要涉及到1600——1800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对外关系,作者试图表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论证这一观点也要从上文的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史学方法论·史观·全球史观;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的迟滞与辉煌·阶段特征。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治安策》
材料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中“制”分别指什么?(4分)汉高祖总结周亡、秦亡教训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谊对治理天下的主张是什么?(2分)材料三中,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参考答案:
(1)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2)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武帝施恩,分割诸侯土地(推恩令)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等,可知,本问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西周、秦朝和西汉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周之失在于制”,此“制”,即指西周实施的分封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此“制”,即指秦朝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的郡县制。汉初,高祖刘邦鉴于周亡、秦亡的教训,将周、秦的政治制度合二为一,实现了创新,采取了“斑马式”的行政组织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等及材料三关键信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等,可知,本问实际上考查汉代政治制度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出材料二贾谊对治理天下的主张,体现在,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到了汉武帝时代,鉴于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叛乱问题”,汉武帝颁布了“推恩领”,通过分割诸侯的土地等来实现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以防止诸侯国做大做强威胁到中央政权,即防止“王国叛乱问题”的出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初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代政治制度·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