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是朱熹的思想,A是王阳明的的,排除;C是论语中的思想;BD都是朱熹的,但是D不是材料体现的内容;通过题干中正心可只是克己省身的修养论,所以B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西方早期人文精神各有鲜明特色,其中包括:中国主张在人的德性基础上建立礼乐社会;西方主张判断万物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下列各组思想家中,其思想符合上述特色的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的比较。解答此题关键是把握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及管件材料“中国主张在人的德性基础上建立礼乐社会;西方主张判断万物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据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孟子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原创)(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 | 朱熹 | 黄宗羲 |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参考答案:
(1)观点:孟子:实行仁政;(1分)朱熹:“正君心”;(1分)
黄宗羲: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1分)
思想:儒家民本思想。(2分)
(2)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2分)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2分)
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2分)
内容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2分)
(3)理论: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理论上指出了适合中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1)孟子的主张在材料开头,之后在“施仁政”的具体表现;材料中朱熹的言论是步步深入的,由“恤民”到“正君心”;黄宗羲观点的核心在结尾,“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共同点是儒家民本思想。
(2)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依据材料归纳。第一个省略号之前反映的是专制政体的影响;第一个省略号之后反映的是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古学复兴和西欧文艺复兴都借助于古代文化,内容上都批判旧的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文化。
(3)注意审理——“理论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古学复兴;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历程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人们往往以历史阶段特征或呈现的显著现象来划分历史时期。以下曾被一些学者誉为“武士与思想家的时代”的是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先秦阶段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认识,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出现春秋五霸的争霸战争,同时,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中,在思想上出现了诸如儒家,道家,墨家等“百家争鸣”的现象,即“武士与思想家的时代”,所以,答案为东周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来源:91exam.org]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6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3分)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近代史》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