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秦朝开凿的灵渠沟通了哪两条河流?
①河水 ②淮水 ③江水 ④湘水 ⑤漓水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 先秦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元
| 明清
|
人才数
| 3
| 55
| 34(隋3,唐19,五代12)
| 186
| 536
|
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
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
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隋唐时期尤其唐朝安之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A项错误;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说法不妥,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总体不断发展,故D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 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因素是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各国税制的改革
D.战争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农业,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1978年安徽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责任书
?
(1)材料一中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2分)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我国农业迅速发展,请从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变革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2分)
(2)基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1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2分)
(3)在材料三的影响下中央在农村推行了什么措施?(1分)由此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参考答案:(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点1分,2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的推广。(2分)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分)评价: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答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亦可);另一方面阻碍了商业的进步。(2分)
(3)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影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不难判读出答案;第二小问土地制度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角度思考作答,耕作方式变革则从铁犁牛耕的推广的视角分析回答。第(2)中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中“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经济政策角度归结答案;评价古代经济政策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即可。第(3)问中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1978年安徽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责任书”并联系所学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影响从农业生产、农民积极性调动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该表是历代关中地区郑国渠白渠的灌溉面积统计
时代
| 西汉
| 唐永徽中
| 唐大历中
| 北宋中
|
灌溉面积
| 44500顷
| 10000顷
| 6200顷
| 2000顷
|
对表所反应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渠床泥沙淤积,功能削弱?
B.经济重心南移,关中地区农业地位下降
C.统治者疏于治理,河渠荒废 ?
D.黄河的长期泛滥而大多湮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灌溉面积在不断减少,这说明该地区农业地位处在下降趋势中,
而关中地区农业地位下降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故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