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认为:“(美国)十三州独立,杀英税吏,焚英货船,其举动何殊义和团?”这表明其( )
A.肯定了义和团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对美国的指导
C.批判义和团反帝斗争的盲目排外
D.希望义和团运动暴力推翻清政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容闳认为义和团运动等同于北美独立战争,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发生于美国独立之后,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内容,C项不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D项不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1分)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一变古今管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能。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恂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
材料二
“西方之言日: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主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权也者,兼事与利言之也。使以一人能任天下之所当为之事,则即以一人独享天下人所当得之利,君子不以为泰也。……地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
材料三
“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欧美诸国有实行民主立宪者,有行君主立宪者,其在民主立宪无论矣;即在君主立宪,亦为民权涨进君权退缩之结果,不过君主之遗迹犹未铲绝耳。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魏源对墨利加洲民主制度的认识。(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权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是如何来实践这一思想的。(5分)
参考答案:
(1)魏源认为墨利加洲的民主制度,比起乾纲独断的中国式的“古今官家之局”优越得多,又“公”又“周”,尽善尽美。
(2)梁启超借助天赋人权论,宣传权利是公有的,人人可以共享,这样国家就可以强盛。否则,全国政权由一人独专是行不通的,也是极其有害的。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3)一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民本思想,一是欧美民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题解析:(1)由材料中的“一变古今管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能。皆自下始”、“可不谓公乎”、“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等可以看出这是在赞颂墨利加洲的民主制度比中国古代的“管家之局”要好得多。
(2)主要观点:由材料中的“人人有自主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可知梁启超宣传人人享有权利则国家强盛,反之则会“国殃”、“国亡”。影响:这样的思想是对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皇权思想的否定,所以其影响会动摇封建思想或者封建制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3)思想来源:由材料中的“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和“欧美诸国有实行民主立宪者,有行君主立宪者,其在民主立宪无论矣”可知其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欧美民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实践: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就“太平天国的背景有哪些?”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下列结论。如果你是历史老师,你认为正确的有(?)
①鸦片战争结束后,鸦片走私更加泛滥,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②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导致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③各级官吏大肆搜括百姓,自然灾害连年发生
④北伐战争失利,加剧社会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①②③均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④发生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不是爆发前的时代背景,故答案选A项。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其中第二次革命是指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C.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
D.中华民国成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信息联想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一次是指秦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第二次是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由此可知,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在辛亥年间首先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等事,这一地点应该是 (?)
A.广东广州
B.江苏南京
C.日本东京
D.湖北武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要求,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在辛亥年间首先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等事,联系史实可知,辛亥革命最早在湖北的武昌爆发,故又称之为武昌起义,所以最合适的建立纪念馆的地方应该是湖北的武昌,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