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国古代的姓氏,来源多种,如以祖先的族号:唐、虞、夏、殷;以赏赐的爵位:王、公、伯、侯;以分封的国名:齐、鲁、宋、卫;以担任的官衔: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与姓城、郭、园、池;武、宣、穆、庄;伯、仲、叔、季;陶、匠、巫、卜的来源分别对应的是(?)
A.以从事的工作、以居住的地方、以亲属的排行、以贵族的谥号
B.以居住的地方、以亲属的排行、以贵族的谥号、以从事的工作
C.以亲属的排行、以贵族的谥号、以从事的工作、以居住的地方
D.以居住的地方、以贵族的谥号、以亲属的排行、以从事的工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创举有()
①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②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的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实行土地改革?④用暴力方式将生产资料的私有改造成公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我国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的独创是①②,③④的内容在苏联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就实行过,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应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题中有效历史信息“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不希望否定它(中国)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是指美国总统尼克松准备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背景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
B.能否统一财经,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C.能否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D.能否镇压反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还不稳固,随时都有被国内外敌人颠覆的危险。因此,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能否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而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统一财经,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镇压反革命均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具体措施。故选取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8月11日,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9月下旬,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取代上海迁移监督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27日,工矿调整委员会讨论确定了通过工厂迁移原则,将迁移工厂分为军需工厂和普通工厂两类,规定:“军需工厂系指国防上必需该厂之助,由政府令其迁移,……此等工厂之迁移得由政府按其个别情形酌予补助”,“普通工厂为指定军需工厂以外之工厂。凡愿迁移,呈经政府核准者,得予以免税、免验、减免运费、便利运输或征收地亩等之援助。惟因财政所限,不补助迁移费。”由于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国民政府协助而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其中属于国防工业范围的厂家达60%以上。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37年后方只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后方工业中属于重工业的工厂占工厂总数35%左右,以资本计约占50%左右,改变了战前轻工业优势的状况。在工业布局上,重庆是最大的工业中心,加之四川其他地区,占厂数的45%以上、资金的53%。其余工业分布于湘、桂、陕、甘、黔、滇等省的主要城市。这样就使战前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矿调整委员会通过工厂迁移原则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在沿海工矿企业西迁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沿海工矿企业西迁的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1)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淞沪会战爆发,沿海大部分地区即将沦陷;考虑保存国防工业实力,以利于继续抗战的需要。(6分)
(2)成立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用行政手段强制军需工厂内迁,并补助迁移费;用减免税费等经济手段鼓励普通企业西迁。(6分)
(3)保存了有限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基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大批技术人员内迁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6分,4点取3点)
本题解析:(1)联系材料一中的时间特征“1937年7月22日……8月11日……9月下旬”可知工厂迁移的历史背景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淞沪会战爆发,沿海大部分地区即将沦陷;考虑保存国防工业实力,以利于继续抗战的需要。(2)从材料一中可以直接概括出国民政府为工业迁移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即成立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用行政手段强制军需工厂内迁,并补助迁移费;用减免税费等经济手段鼓励普通企业西迁。(3)联系抗战背景和材料二中文字“改变了战前轻工业优势的状况……这样就使战前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说明了抗战期间工业内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保存了有限的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基础,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大批技术人员内迁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点评:高考对抗日战争内容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考点分布广泛等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创设多种新情景,多以诗歌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展现;从内容方面看,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和标志;②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阶段特征;③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不同抗战表现;④抗日战争的影响。本题的考查要点是④,即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