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5分)
时?间
| 尼 克 松 访 华 行 程
|
1972月2月17日
| 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乘“空军一号”离开白宫,先到夏威夷停留数日。
|
1972年2月21日
| 11:30到达北京,机场与周恩来总理握手,被尼克松本人称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后尼克松在中南海会见毛泽东。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款待尼克松一行。
|
1972年2月23日
| 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会谈。握手之后,尼克松帮助周恩来脱掉呢子大衣,这个镜头轰动一时。
|
1972年2月24—26日
| 尼克松及夫人等一行人登上长城,游览故宫;随后尼克松一行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前往杭州。
|
1972年2月28日
| 尼克松和周恩来一同飞往上海,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上午10时离开上海回国;中美政府正式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
请自拟题目,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对尼克松访华进行论述。(8分)
参考答案:题目:《中美关系的改善》或《合则两利》或《破冰之旅》题目合理(2分)
论述:尼克松亲自来到中国,向中国领导人亲切会谈,帮助周总理脱大衣表明美国需要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以接驳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
周总理和毛主席亲自迎接和会见表明中国也需要和美国改善关系,以摆脱中苏关系恶化导致的不利局面,中国需要和美国合作共同遏制苏联。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公布表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向了联合。(6分)
本题解析:第一步自拟题目时要注意全面反映表格材料中体现的中美关系发展趋势,如《中美关系的改善》或《合则两利》或《破冰之旅》;第二步结合相关材料进行论述,注意论述时条例清楚,语言简练,逻辑性强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关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C、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D、后者因前者在发展上有所削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随着开埠通商,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
A.上海
B.南京
C.天津
D.广州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在中国近代,上海开埠较早,而且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接受西方事物较之别的城市都为多,所以应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世界人口估算

材料二:中国古代社会人口估算

材料三:“高宗(乾隆皇帝)谕内阁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地土,籍以暂谋衣食。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生平之福。”
——《清史稿》
材料四: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出现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为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以副助农的一种选择。
——《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世界人口在1400年至1650年急剧增长的原因。(6分)
(2)中国古代人口呈现周期波动性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形 成该特点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人口增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人口统计地区增加;新大陆吸纳旧大陆的移民,扩大生存空间;农业生产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传播及工商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6分)
(2)新建王朝的初期,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大都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使生产力逐步恢复并有所发展,人口也随之缓慢增长,甚至较快增长。王朝的后期,统治阶级又会日益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遭到破坏,农民战争、军阀割据战争、民族战争不断爆发蔓延,结果使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迅速减少。(8分)
(3)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增强;为农业人口向手工业流动创造了条件,推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人口的过度增长也会造成粮食匮乏,引发社会危机(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11年11月,针对美国商务部对我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和组件进行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中国商务部依法对美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国内光伏企业也联合起来“抱团”应对美国的“双反”调查。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
A.经济全球化是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
B.中国面临越来越恶劣的外部经济环境
C.经济的自由开放程度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成正相关
D.中国政府和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意识与利用规则能力在提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