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太平天国运动北伐出师的地点是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
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无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
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的?(5分)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3分)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10分)
参考答案:
(1)“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中国受到“不平等待遇” ;包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制造掺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 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材料二《南京条约》;材料三《马关条约》;材料四《辛丑条约》。(3分)
(3)材料一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材料二允许日本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 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衔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3分)材料三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改设外交部、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成立,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 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台湾岛被割占给日本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天津条约》《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的要求,《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因此选C.
点评: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内容多,难记易混。运用趣味浓缩法来记,效果较好。 《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天津条约》内容可记作“公开行贿”。“公”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行”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与钱财有关,指清政府给英法两国巨额赔款。《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天天赔酒(九)”。第一个“天”指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第二个“天”指增开天津为商埠;“赔”指增加了大量赔款;“酒(九)”指割九龙公司地方一区给英国。《马关条约》内容可记作“两口(子)分工”。“两”指赔款给日本白银两亿两;“口”指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分”即分割,指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工”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辛丑条约》内容可记作“兵民禁赌”。“兵”指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民”指把东交民巷辟为“使馆界”;“禁”指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赌”与钱有关,指清政府赔款给列强白银4.5亿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37年7月10日的《蒋介石日记》中写道:“三、倭寇今又反攻卢沟桥,是其不达目的不止也。四、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此为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动员六师北运增援。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下列关于这段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客观地反映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B.国民党奉行积极的全面抗战路线
C.只有武力一途能解决卢沟桥事变
D.日记不能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B项不对;日记可以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D项不对;材料“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反映了蒋介石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C项与材料不符。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但昔之督抚为君主任命,后此当由民间选举。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
——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1911年11月21至23日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当时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在中国实行联邦制?(4分)
材料二?以下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二 中国政治经济现状与受压迫的劳苦群众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民没有丝毫利益。
三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
(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主张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材料三中的联邦制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8分)
(3)后来中共的民族政策有何变化?试举两例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孙中山认为实行联邦制吸收了美国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之长,有利于建立民主制度;(2分)同时又有利于联合宣布独立各省共同推翻清政府。(2分)
(2)少数民族经济比汉族落后,无法实行汉族地区的政治制度;(1分)实行少数民族自治自决有利于反对军阀统治(1分);中共吸收了苏俄民族政策的理论。(1分)
不同:中共主张只在局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联邦制;美国是全国都实行联邦制。(2分)
(3)中共不再提民族自决自治而主张民族区域自治。(1分)《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1分)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1分)(例子合适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时间“1911年11月21至23日间”,此时正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不久,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说明孙中山认为联合宣布独立各省有利于共同推翻清政府,再结合“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分析。
(2)注意材料信息“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再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深受苏俄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方面不再提民族自决自治而主张民族区域自治。例如《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