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迭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北宋“积贫”的原因,除了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了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肯定的说法,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另一种是否定的说法,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的一种意见,予以评述。
?
2、判断题 (18分)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与改革过程中的争论,可以获得很多启示。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攀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史记》卷68
材料二:今君实(司马光)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迁,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抖三:荣禄、王文韶还在慈禧召集的御前会议上说:“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训,岂容轻改。”他们还说:“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不可变通。”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第52页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争论发生于何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在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主“是指哪位皇帝?王安石变法期间采取的措施为什么会引起一些人的“怨诽”?(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荣禄、王文韶等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政治主张。(4分)
(4)为什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与争论相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3、判断题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
A.社会背景的需要?
B.本人经历的体会
C.历史经验与教训?
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4、判断题 (13分)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
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
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
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
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二?有学者把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措施称为: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和堪称“与
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抛开深刻的社会制度
根源,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被异化为官员鱼肉百姓的“正当”手段,缺乏有
效的监督保障。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
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
制私商,官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
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
聊生。?
材料四?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
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
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具有上述特点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
(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3分)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潜伏着失败的祸患,请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王安石变法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今天的教育改革,思考王安石变法的教育措施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得人心,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 导致了这一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