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
材料三: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6分)
参考答案:(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分)。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6分)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便于流通;借鉴了飞钱的功能。(6分)
(3)措施: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严格限制出口。(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经济发展情况,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史料,从史料中得出有效信息。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概括出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二问主要考查了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交子与飞钱、铁钱的关系,已经商品经济发展对飞钱出现的影响;第三问主要考查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手工业的限制,要求学生从材料中税收、外贸、官营手工业垄断、编户等角度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社稷”在我国古代既是国家的代称也是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哪一特点
A.以农立国
B.土地国有
C.精耕细作
D.以民为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土地和粮食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国家统治的根基。把社、稷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的特点,因此选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不许买卖的信息,因此可排除土地国有。精耕细作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提高,材料中并未反映,可排除C项。以民为本的突出表现是给人民土地、不夺农时和轻徭薄赋,材料未涉及,因此可排除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
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
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王景之前,庐江地区百姓不知道牛耕,因此很多土地并未得到开发,王景教民犁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产量也提高了不少。故选B。A项材料并未体现治理水患的问题;C项错误,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D项中的商业的发展材料体现不出来。
点评:此题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生产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进步的情况。我国原始社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工具比较原始;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下列主张与其相同的是
A.《墨子》:“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B.《明夷待访录》:“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黄书》:“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者也。”
D.汉文帝“弛山泽之禁……除田租税之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之下的小农经济的情形,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生活。A项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情况,故选A。BCD项都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均错误。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