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完成下列问题: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 ‘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事件: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原因: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通过变法而进行的现代化运动。 (3)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4)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资料说“同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_______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_________”当添入 A.五经博士 B.军机大臣 C.八股取士 D.重农抑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可以看出这项措施与参加科举考试人员密切相关,故选C。A项是在汉代的出现的儒学大师;BD项与科举考试无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1901年起实行“新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27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 ——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迸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3分) 做法: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6分) (2)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清末“新政”的背景可以联系时代特征分析,当时清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加深等,第二小问,主要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两者的共同做法有:政治:保留君主政体;经济:推进工业化。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对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的分析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教育等方面归纳,如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4分)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2分)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6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1)同:都否定《左氏春秋》的真实性。(2分) 不同:康有为主张借用孔子权威实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文化。(2分) (2)体现: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2分) (3)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 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2分)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2分) 影响: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3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
本题解析:(1)从材料“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可以看出常州学派的刘逢禄否定《左氏春秋》的真实性,康有为的主张很明显可以看得出也是否定改书的真实性。二者的不同之处是二者否定的目的不同。(2)梁启超倡民权,在百日维新中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能体现其主张。(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引进民主制度,在中国倡导民权。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