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阁臣”“直送工部、户部执行”可知这个朝代是明朝,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实行内阁制。因此选C。
点评: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限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3分)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3分)(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3分)?
(2)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重视文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6分)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2分)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2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点评:从秦汉至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过程:秦朝在中央设立了皇帝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初,王国问题影响了中央集权,经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至汉武帝采取专制措施,形成“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在中央,重用皇帝身边的人。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保证皇权。地方上,隋实行州县二级制,到唐则进一步完善,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北宋则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元朝为加强统治与管理,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由图(一)至图(二)的转变,显示出何种意义?( )

A.门阀政治的兴盛?
B.取才任官有客观标准?
C.寒门上升?
D.君主权力强化,走向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