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4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屡经挫折和困难,又
多次克服困难,使革命转危为安,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定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搬照抄……。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中国红军长征记》
(1)遵义会议是在什么严峻形势下召开的?(2分)材料一中哪些因素促使中共独立思考?
(2分)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分)
材料二:

材料三: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选出的9名常驻议员中,共产党人占3人;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人占6人 (其余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1/3的名额)。
材料四:美国记者怀特写道:“共产党……让他决定自己应缴纳多少赋税,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这样)他必然会拥护这个政党。”
(2)1941年-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
施?(6分)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严峻形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2分)因素:中央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共产国际的代表在军事上犯了错误,其意见不起作用。(2分)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2分)
(2)开展大生产运动;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6分)作用:巩固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36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7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3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合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10分)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基本态度:敌视(或否定)。(1分)
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2分)
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4分)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不可行。(1分)
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4分。若答从“卧薪尝胆”或“忍辱”到持久抗战,可得3分)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理解: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6分)
本题解析:第(1)问态度从材料一中不难判断出;理由依据材料一中“遍地皆盗……故相率为盗以谋食……逆匪”等信息来说明即可;因素从“地不能增而人加众,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及方面大臣所及也”来概括说明。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庚子年六月初五日)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可以判断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不难回答,史实从义和团运动的宗旨、列强的利益同盟的驱使、日俄侵华的野心以及清政府对列强的宣战等视角去说明。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从中日民族矛盾变化、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共产党与国民党政策调整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等方面归结原因。 第(4)问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围绕某个视点去综合分析,本题回答时主要围绕史料的甄别视角从日记作为史料的价值判断、日记作为史料受到影响的因素等角度去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一次会议上,民革代表何香凝表示:“我脱离国民党到现在已经22年了,我从来没有向国民党反动派屈服过,22年来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今天已经亲眼看到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民主的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她发表这番谈话的会议应是( )
A.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B.1946年“制宪国大”会议
C.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
D.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亲眼看到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民主的新中国就要诞生”,这些有效信息表明当时中国的民主革命已基本胜利,由此可判断出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英国海军对华方略中写道:“这些行动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是以截断沿海贸易来困扰中国政府;其次,尽可能多多掌握中国人的财产,用以保证中国政府答应(我方)提出来的要求。…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围绕此方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方略运用于鸦片战争时期
B.此方略运用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反映该战争的性质为商业贸易战争
D.战争结束后确立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地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截断沿海贸易”“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舰封锁珠江口,再一路北上,骚扰沿海诸省,与材料信息相符,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直接进攻天津和北京,与题干信息“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不符,故B项错误;战争的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故C项错误;战争结束后结束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地位,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