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关于 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战后的掠夺性和约给战败国埋下了“复仇
”隐患
B.战胜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轴心国的侵略气焰
C.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未
能制止法西斯侵略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未能协调一致,制裁和制止法西斯侵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搬起石头打自已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
B.德国实施“海狮计划”
C.莫斯科战役的爆发
D.慕尼黑协定的签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的联合行动有(? )
①发表《大西洋宪章》?②组织阿拉曼战役
③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④实现易北河会师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41年8月,英美首脑在大西洋上的一艘军舰上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1944年6月,英美等国盟军成功实现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②主要是英国组织的,④是美苏军队实现的。故选B。
点评:还可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这场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力量壮大,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德国军队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的领土将在10月1日开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条约签字之日起四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中解除任何希望解除的苏台德德国人的职务……
——《德意日法西斯覆灭记》
材料四?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成为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许多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时所拍的照片和留言,告诉年轻的一代:历史不能忘记。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
(2)材料三应出自哪一个国际条约?(2分)有学者认为,这个国际条约的签订是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国侵略性和防御性两种民族主义妥协的产物,它们的共同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民族利己主义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危害?(4分)
(3)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相比,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何特殊性? (2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分)
参考答案:(1)变化:为祖国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2分,如用质疑、厌倦等词亦可。)
原因: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长;战争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战争的恐惧和反思。(任意写出其中两点即得2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分)
(2)条约:《慕尼黑协定》。(2分)
危害:削弱了英法自身的力量;破坏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信任,导致构筑欧洲集体安全防御体系希望落空;德意法西斯进一步加剧侵略扩张;加快了二战全面爆发的步伐。 (任答两点即给4分,但无“加速二战爆发”内容扣1分)
(3)特殊性:具有警示意义。(2分)
原因: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建立的众多集中营的典型,也是人类历史上实行种族灭绝的一个例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参考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本题解析:
(1)第一问,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的问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其次可以从中国抗日战争及二战的整个过程的阶段特点来分析归纳。材料明确的给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是1942年,从中国战场来看是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双方都无法快速战胜对手。从二战的整体战事上看是英美盟军处于守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被困的英军。
(2)第二问,有关军事意义主要是从战局及双方力量对比上分析,比如远征军救出了大量的英军为后来的反击保存了实力等意义。政治意义需要从国际关系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上来分析。中国的远征军救出了欧洲国家队的军队这无疑是给中国人争了光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的民族信心,让西方大国对中国刮目相看,提高了国际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