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贩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2分)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4分)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3分)
(4)材料四中所说的“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参考答案:(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2分)
(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1分)
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国家统治。(3分)
(3)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1分)影响:百姓能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2分)
(4)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肆”;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分)
说明的问题: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大大超过唐代。(1分)
本题解析:(1)现象:由材料一中的“群向工商业求生计”、“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可以得出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由材料一中的“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可以得出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
(2)由材料二中的“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等信息可以得出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首先考虑汉高祖刘邦当时的处境,刚刚建立政权,政权需要巩固,而且当时经济凋敝,所以要改变经济衰败和维护统治,就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以缓和阶级矛盾;同时由于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国家统治,所以要抑商。
(3)原因:材料三中只提到了“禁百官置邸贩鬻”,即禁止百官经商,所以需要结合所学回答,由于官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经商为自己牟利,禁止百官经商是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影响:百官不能利用职权来与百姓争利,所以百姓能安心经商,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4)表现:由材料四中的“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可以得出“坊”“市”的界限被打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北宋时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肆”;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的问题:“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大大超过唐代。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早期城邦从村落发展而来,是若干村落联合的结果。村落的规模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早期城邦的规模。小邦寡民不仅仅是城邦的外部表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它使公民的生活更趋稳定,使希腊人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更具优势。……当然,城邦的小邦寡民性也决定了早期希腊社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规模,规定了它们的政治和军事体制模式,从而为形成特色鲜明的希腊文明奠定了基础。
----杨共乐《古代希腊城邦特征探析》
材料二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材料三
材料四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五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希腊城邦的特点。(5分)
(2)材料二、三的城市建造分别体现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2分)
(3)请阅读上表,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状况,(2分)并分析其原因。(4分)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分)以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4分),并围绕此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有何建议。(4分)
参考答案:(1)希腊城邦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建立民主政治;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小国寡民;文化繁荣 (任意三点即可得分。5分)
(2)(1)特点:材料二体现了等级分明的特点;材料三体现了布局严谨,皇权为中心。(2分)
新现象:专业城市兴起(出现了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任意两点即可得分。2分)
(3)整体上发展缓慢;长江下游、南南沿海和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2分)
原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依然占据统治地位;通商口岸聚集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近代企业的兴办,使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4分)
(4)特点: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立法。(2分)
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4分)
认识:要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建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监测网络。(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1)本题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雅典城邦的特点为城邦独立的政治单位,建立民主政治;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小国寡民便于直接民主的实施;有着高度发达繁荣的文化人才辈出,产生了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
(2)材料二中对天子、诸侯等不同等级的人的都城建制有着明确的规定,等级越高都城范围越大,体现了当时等级分明,材料三中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宫为中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布局比较严谨合理,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商业加以回答即可。
(3)材料中1983年相对于1943年而言数字变化不大,说明我国城市化整体发展趋缓,同时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及两广地区比重较大,说明这些地区发展相对较快,其原因可以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加以回答,西方侵略导致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通商口岸城市发展较快,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4)依据材料“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可以得出第一个特点为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同时政府还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说明注重立法保障。依据材料“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即可以得出问题为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还应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相关问题的出现。
考点:古代希腊、雅典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摇篮·城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城市化进程;世界经济·英国·城市化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耕文明闻名于世。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中国古代王朝为了限制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2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最主要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
(2)重农抑商政策。(2分)
(3)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商办企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入侵)。(4分)
(4)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2分)
本题解析:
(1)观察这幅男耕女织图,这种经济形态是和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其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
(2)首先从材料二中可知,中国商人出海经商需要政府的许可才行,由此联想到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使商业发展缓慢。
(3)材料三展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重大变化,材料三中包括中国的商办企业和列强在中国所开办企业,说明中国近代经济出现并发展。
(4)题干强调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即出现了近代企业,说明这种变动与外国列强有关,分析题意,这种变动是被迫的,是在列强发动战争后出现的,所以其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考点: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
点评:此题以中国古代到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发展为核心,综合考查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掌握,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况和理解能力,同时学生需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晚清福州文人郭柏清在《沁泉山馆》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丘恣铲除,百万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据清《苏州府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
A.推动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兴起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促进农产品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