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繁荣
C.巩固统治的需要
D.外国商品的冲击
2、判断题 下列对这两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分析正确的是(?)

A.都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都是工业革命之后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C.都主张通过改革推翻君主制
D.都促成本国不久爆发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3、判断题 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说“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宗法立而刑清。天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美国前总统布什说:“人类千百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如何约束权力上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指出这两种主张对当时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试指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实践这种思想的活动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美国总统是被“关在笼子里”的。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8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7分)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6分)
(2)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4分)
(3)材料四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6分)
(4)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